新“国九条”明确国内商品期货配资,2035年,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。自此,打造一流投资银行,成为中国证券公司的重要使命。
在这个背景下,对于内资券商而言,提升国际影响力,打造一流投资银行,成为更为迫切的使命和责任。而头部投行,则是这场一流投资银行打造攻坚战的中流砥柱。
摩根士丹利、高盛等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投行,是如何塑造出如今的强大影响力的,有哪些“他山之石”可以借鉴?相较于国际顶尖投行,内资投行的差距集中在哪些方面,如何赶超?要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,内资券商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?
带着这些问题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中金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、投行业务负责人王曙光展开一场对话。
在王曙光看来,国内投行要想将自身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投资银行,须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,围绕中国客户“走出去”以及全球客户“走进来”提供专业化、全流程的跨境投融资服务。
王曙光建议证券公司转变思维模式,坚持“三个全面”和“三个转变”。“三个全面”即客户全覆盖、阶段全掌控、产品全升级;“三个转变”指通道向产业转变、卖方向买方转变、单一向综合转变,加快转型升级。
成为国际一流投行需具备三大特征
21世纪:新“国九条”将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,列为2035年资本市场目标之一。您认为这样的提法有何深意,建设一流投行有哪些战略意义?
王曙光:在当前局势下,建设我们自己的一流投行紧迫性突显,对服务国家战略、赋能实体经济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、提升国际影响力等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一方面,一流的投行能够通过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,支持企业进行资本运作,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。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,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,而一流投行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、并购重组等一系列服务,助力其快速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。
另一方面,一流的投行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。当前,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,参与国际竞争。在此过程中,高水平的投行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,拓展业务版图。此外,通过跨境并购等方式,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,进一步提升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21世纪:中国投行要想成为国际一流投行,应该具备哪些特征?
王曙光: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下,随着中国经济崛起,中国投行将自身打造为国际一流投行的条件基本具备、有极大的可行性。我们认为,一流投行需要具备三大特征:
特征一,全业务覆盖、全球化经营。一流投行应当是全牌照的综合性投行,业务类型涵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各类业务,客户范围覆盖政府、金融机构、企业及个人客户等不同类型的优质客户,并与其建立长期深厚的战略合作关系;产品种类覆盖全球范围各市场的各类资产,展业范围面向全球市场,有广泛的业务网络布局。
特征二,业务能力强,具有主导地位。一流投行需在传统股本发行、债券发行、并购交易方面拥有全球领先优势,并在主经纪商、权益衍生品、固定收益等业务方面拥有规模化的业务平台和领先的技术能力,包括但不限于交易方案设计能力、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、研究能力、国际化能力、数字化能力、风控能力等。
特征三,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。一流投行多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,其规模、复杂性、互联性、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务无法被轻易代替。
一流投行“他山之石”
21世纪:从境外市场来看,国际一流投行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样的,有哪些他山石之可供借鉴?
王曙光:纵观国际投行发展史,我们可以看到,国际投行通过不断变革,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中实现了业务模式的创新和规模的显著增长,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战略调整能力。
自19世纪下半叶陆续设立以来,国际投行经过百余年摸索,逐步形成了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。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,作为金融新秀的投资银行通过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与互相渗透,初步形成混业经营局面;以1933年美国《格拉斯-斯蒂格尔法案》确立分业经营为标志,投行业进入严格监管时代;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,以“华尔街投行”为典型代表的国际投行进入黄金发展期,在业务功能、产品种类、组织架构、全球布局等方面趋于成熟。
以典型的国际投行为例:摩根士丹利在1986年上市前,净资产仅约5亿美元,而2023年底净资产达到千亿美元,近40年间增长了约200倍;高盛在90年代中期净资产不及50亿美元,1999年上市至2023年底净资产快速攀升至1,169亿美元,实现了超过20倍的增长。华尔街投行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发展,主要受益于经济全球化、金融一体化等背景下,经济金融活动的复杂性快速提升,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拓展,投资机构迅速涌现,投资银行通过服务实体经济需求、满足经济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需要实现了快速增长。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,国际投行以高杠杆为特征的重资本业务模式难以为继,但各主要投行纷纷积极探索转型,展现了强大的战略调整和自我再造能力。在原有业务基础上,摩根士丹利形成了以财富管理为重要构成的新业务模式,高盛引领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,以不同的路径实现了规模增长和综合能力拓展。
结合国际投行的成长历程,国际一流投行产生的主要背景包括:
一是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往来,为金融机构配合实体经济发展跨国业务、进行全球化经营提供土壤;
二是金融一体化使得投融资活动广泛地在不同国家、不同资产市场灵活开展,为金融机构成长成熟并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;
三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,少数体量大、实力强、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有利位置的经济体开始发挥主导作用,助推其金融行业开始向全球输出;
四是相对自由的金融监管体系,为金融创新、混业经营、行业整合等提供了宽松环境,促使综合化、巨型化、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得以形成。
实际上,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,近年国内投行业规模迅速扩大,并加速向海外扩张。以中金公司为例,自1997年在中国香港开始境外展业,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香港为桥头堡,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网络。
历经多年耕耘,国内投行成绩卓著,多家本土投行崭露头角,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,但与国际顶尖投行相比,国内投行在历史沉淀、国际化业务能力、产品创新能力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。
五方面着手提升国际影响力
21世纪:为加快建设中国自己的一流投行,您认为投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?
王曙光:国内投行要想将自身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投资银行,可以从五方面着手。
首先,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,并将其贯彻到建设一流投行的全过程中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,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,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持续推进发展模式和服务的改革和创新。
其次,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。需发挥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,将功能性放在首位,包括: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、化解金融风险、提升市场活跃度、引入中长期资金、保护投资者利益等,推动资本市场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。
再者,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,做好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。
科技金融方面,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,一方面持续为优质科创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,另一方面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,推动科技、产业与金融形成良性循环;绿色金融方面,创设更多绿色金融产品,推进碳资产定价市场化;普惠金融方面,一方面加大产品供给,创新更多符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,提高服务覆盖面,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财富管理业务发展,为客户提供多层次、多品种、风险收益匹配的金融产品,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;养老金融方面,以个人养老年金为契机,不断做大养老金融规模,助力构建多元养老金融体系;数字金融方面,持续强化对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投入,积极探索技术引领的业务模式创新。
与此同时,立足本土、放眼全球,努力锻造核心竞争力。从国际经验来看,成熟市场大型投资银行的国际化历程大多都是伴随着本国客户的“走出去”而发展起来的,因此中国的一流投行须立足本土,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,围绕中国客户“走出去”以及全球客户“走进来”提供专业化、全流程的跨境投融资服务,聚焦客户需求挖掘,深化跨境资源联动,塑造本土投资银行的新特色和新优势。
此外,变换思维模式,加快业务转型升级。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,监管机构持续强化建设以投资者为中心的资本市场,中国资本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为此,投行应当不断创新,向“三个全面”,即客户全覆盖、阶段全掌控、产品全升级;和“三个转变”,即通道向产业转变、卖方向买方转变、单一向综合转变,加快转型升级。
从中金公司自身来说,我们持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。今年我们在投资银行部正式下设了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中心,通过“金禾计划”系列活动、投银联动、财务顾问、股权激励、数字化普惠服务等产品,打造从科技成果转化到登陆资本市场的全链条服务,已服务超5,700家专精特新企业。完成多个私募融资亮点项目,如协助无锡华立聚能完成首次私募融资及投银联动债权融资,引入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产业资本,支持公司四代核电等业务发展,是服务大国重器的典型案例;协助半导体工业软件企业埃克斯工业进行C轮融资,引入京国瑞、亦庄国投等北京国有资本,同时协助其落地北京经开区,与北方华创、京东方等当地产业链主开展深度产业配套;在投银联动方面,已在京津、两湖等重点区域与30余家银行达成合作,联合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综合服务方案。
“走出去”的中金式探索
21世纪: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投行,券商需要“走出去”。中金公司在加大国际化布局、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有哪些成效。结合中央经济会议,下一步计划重点从何处着手?
王曙光:从中金公司自身来说,我们始终紧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,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高水平对外开放,稳步推进一流投行建设。
我们自1997年在中国香港开始境外展业,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香港为桥头堡,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网络,在纽约、旧金山、伦敦、法兰克福、新加坡、东京等地均有较为成熟的业务布局。
我们在中资企业境外融资等领域已初步具备了与高盛、摩根士丹利等国际一流投行同台竞争的能力。自1997年以来,截至2023年末,我们海外IPO承销规模合计超2,200亿美元,排名第一,超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。我们今年完成的晶泰科技港股IPO项目是港股新规18C特专科技公司第一股,黑芝麻智能港股IPO打造了香港资本市场的“智驾芯片第一股”;美的集团是境外上市备案制度实施以来首个完成H股IPO的A股上市公司。
我们关注到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都对“培育壮大耐心资本”“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”“促进资本市场改革”等作出了重要部署。中国证监会在日前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稿中,进行了多方面响应,并从增强发行上市制度包容性、适应性,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,培育壮大耐心资本,加快推进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,深化科创板、创业板、北交所改革,完善REITs管理基础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。这些均为我们2025年的工作指明了发力方向。
中金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始终践行金融报国、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,紧紧围绕“五篇大文章”,发挥专业优势,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,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展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,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一流投行建设国内商品期货配资,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。